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必读
10月10日,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强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
如何在这七个方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这是一份年轻干部能力提升书单。
01
“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
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滑动查看更多
新的世界变局下,中国制度有哪些显著优越性?中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如何体现?中国制度如何改变世界、为世界发展和治理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领衔人大学者团队,深刻解读、全面阐述《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民族复兴的制度蓝图》。
两本书高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高度概括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背后的制度优势。2020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
如何有效地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中,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者们从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回答。
中共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韩庆祥教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中,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揭示其发展规律。
02
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调查研究要经常化。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
滑动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社会:基本制度和日常生活》是一部介绍、阐释当代中国社会轮廓和基本特征的通俗理论读物。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路路,全书从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社会的人口等九个方面,描绘出中国社会最基本、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特征。
《社会治理新蓝图》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冯仕政教授,该书梳理和探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该书认为,新时期新阶段的社会治理蓝图可以概括为四个部分和七个方面,是一个既具有历史视野和洞察力,又富有时代特征和针对性的理论体系。
《社会调查方法》以社会调查的一般过程为编排逻辑,依次介绍了调查课题的选择和调查设计、抽样、测量、问卷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处理、统计软件应用与统计分析的准备、资料的统计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内容。
《应用社会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应用社会学的教学内容,特别突出了应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的研究范式、社会学专业的职业接轨、社会学在社区和社会治理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了犯罪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人类学、人口研究与管理、社会工作等分支领域。
03
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做到科学决策,首先要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滑动查看更多
中央谋划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广泛关注。演化经济学领军学者贾根良教授于2009年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中国实施“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和政策建议。随后十年间,贾教授不断发表文章,完善其论证。这些文章,被收录在其新著《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新战略与政策选择》中。
《治理改革与市场建制》作者孔泾源现任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该书是第一部完整解读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改革和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权威作品,理解中国之治的成就、代价与前景的国民读本。
《双底线思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和探索》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毛振华对过去十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再思考。作者深入探讨过去十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经验和得失,并思考和展望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杨宏山教授的《公共政策学》是一部基于中国之治的制度环境,系统阐释公共政策学基本概念、核心问题和主要理论的教材。全书具有两个方面的鲜明特色:一是注重比较研究视角。二是注重展现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
04
要提高改革攻坚能力
改革攻坚要有正确方法,坚持创新思维,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
滑动查看更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新时代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麻宝斌教授领衔撰著的《当代中国行政改革》一书系统阐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
由中国人民大学董克用、魏娜两位教授主编的《迈向2030:中国公共服务现代化》一书,是一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探索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实现路径和发展方向的著作,对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本社会服务这五个重点领域的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
国企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以所有制混合为特征的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成败,对于我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转型的最终实现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郑志刚教授在《国企混改:理论、模式与路径》中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作为国企混改理论基础的分权控制理论。国企改革专家刘彬在《国企混改实战100问》中,将国企混改所涉及的繁杂的内容梳理归纳为七大关键领域、十八个核心环节,并通过100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了一个国企混改的全景分析图谱。
05
要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要增强风险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
滑动查看更多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丛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相关院系的专家学者,聚焦疫情防控中所涉及的公共卫生、社会管理、风险防控、舆情引导、高校管理等社会治理的关键领域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重点研究。一套七本,分别是《统筹施策:疫情之后的公共卫生之治》《抗疫助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就业保障》《依法战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法治之维》《化危为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治理》《止于公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与新闻发布》《正本清源:重大疫情下的虚假信息治理》《守土育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高校学生工作》。
《新媒体时代的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一书全面响应“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将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纳入广义的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范畴,针对当前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特点,在总结实践经验、反思常见误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媒体时代危机应对的十大策略。
《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概论》是近年来国际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学界的一部精品力作,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06
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心中有群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滑动查看更多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社区工作》从理论与实务两方面对社区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较详细地介绍了社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会照顾、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矫正、社区组织以及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方法。
《社区传播论: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立足于提升新闻传播学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力,提出“基层社会的传播建设”这一命题,为从新闻传播方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学理探索。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分为传播学研究、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新媒体研究三个部分,收入了21世纪以来传播学、新媒体研究领域代表性学者的重要篇章,为做好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及面向21世纪的转向提供了经验。
《信仰人民》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中国悠久的“民本”政治传统中汲取精华,提高组织社会和群众的能力 ;分析了中共如何提高思想能力,对社会主义理论和话语推陈出新;探讨了当前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讨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土地流转方向等关键问题。
07
要提高抓落实能力
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
滑动查看更多
《干部管理:八步法打造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系统性构建了干部管理体系,阐述了什么是干部、干部管理八步法、干部梯队建设三大块内容,呈现了各层级各类型干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指明了企业干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诸多误区和困惑,结合大量亲身实践和调研,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操框架。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以建党以来重要历史时期和事件为线索,系统回顾了领导干部选拔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了领导干部选拔工作在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深入探讨了领导干部选拔工作的制度演变、体系发展、比较优势、探索创新等内容。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论述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体系发展脉络、中国历朝和国外实践、主要的工具和方法以及考核评价的内容设计、方法改进、结果运用及组织实施。
《党政领导干部民主测评及优化》对民主测评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根源及其可能的应对方法进行了全面梳理,最终提出了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评价体系以及统一的党政领导干部胜任素质模型两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从而实现对党政领导干部民主测评的优化、改进和进一步发展。
相关阅读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点击“在看”,分享文章↘